段燕燕沖泡特色茶飲。
春嵐茶社的小寵物惹人喜愛。
春嵐茶社古色古香。
手工DIY種類很多。
小朋友在手樂島做手工。
手工解壓玩具。
在城市蓬勃的脈動里,文化與生活正以嶄新的姿態交織共生,奏響一曲曲動人心弦的樂章:新式茶館中,茶香裊裊升騰,品味生活的閑適;手工DIY工坊內,雙手創造美好,重拾內心的寧靜……今天起,本報推出探訪城市消費新場景系列報道,帶您一同走進充滿魅力的城市文化生活場景,探尋其中的動人故事與無限可能。
新式茶館有意思
喝茶變簡單,氛圍更重要
這屆茶館玩得有點花
3月21日清晨,晨曦輕柔地灑落在灰瓦檐角,為老房子披上一層溫暖的光芒。沿著銀川市金鳳區豐源街前行,拐進巷子深處,輕輕推開春嵐茶社的木門。剎那間,濃郁的茶香裹挾著穿堂風撲面而來,木門在身后緩緩合上,外界的紛擾瑣事仿佛也被一并隔絕在外。
春嵐茶社老板、茶藝師段燕燕手持銅壺,水柱從壺嘴傾瀉而出,劃出一道優美的弧線,精準地落入白瓷蓋碗。榆木長案前,幾個年輕人正圍著書法老師康小美,略顯生疏地拿起毛筆。“手腕放松些,就像握茶盞那樣。”老師的聲音平緩溫和,狼毫掃過灑金箋,細微顫動間,浮躁的心也漸漸沉靜下來。
顧客林晨峻和朋友滿意地端詳著剛寫完的書法作品,用手機拍照留念,還把精致的茶品一同發在了朋友圈,感慨道:“好久沒這么安靜專注地做一件事了。”
來到這里的顧客,大多是想在忙碌的生活中尋覓一處靜謐的角落,或與朋友談天說地、打牌消遣,或嘗試軟筆書法,茶反倒成了錦上添花的點綴。
“我們希望能為顧客提供一個放松身心的空間,因此除了傳統茶飲外,還推出新中式茶飲、茶咖、茶酒等融合創新飲品,為顧客打造休閑茶社的全新體驗。”段燕燕介紹。
回想籌備開店之初,段燕燕為茶館的定位糾結了許久。茶館,從古時文人雅士的聚集之地,到如今走進尋常百姓生活,一直是連接社會娛樂生活的公共空間。然而,茶“沖泡流程煩瑣”“缺乏時尚感”等問題,讓不少年輕人望而卻步。
面對新的市場環境,春嵐茶社亟須探索新模式來打破困局。“我們試營業3個月,在這期間,我逐漸意識到,現在越來越多的人喝的不是茶本身,而是享受一種全新的空間體驗。”段燕燕說。
與儀式感滿滿、注重私密性和圈子文化的傳統茶館不同,新式茶館試圖讓喝茶這件事變得更加開放、簡單,沒有負擔。顧客在一杯茶的時間里,既能獲得文化認同、社交資本,又能得到審美滿足,茶館也順勢轉變為城市里的新興文化空間。
興慶區利群東街的春茶茶社鬧中取靜,將“氛圍經濟”玩出新花樣。茶社面積不大,木質窗戶、桌椅,古色古香的布置讓人仿佛穿越到古代。晚上8點,二樓傳來悠揚的民樂,身著漢服的女孩在窗前用古箏、笛子演奏著流行樂曲,茶香與音樂相互交融,玻璃盞里的茶水隨著旋律微微蕩漾。
00后顧客張璐一邊舉起手機拍攝,一邊興奮地說:“沒想到茶館還能這么有意思!我對茶不太懂,就是覺得這兒裝修漂亮,拍照很出片,晚上還有演出,氛圍超棒,特別適合和朋友小聚聊天。”
打扮時髦的年輕女孩們以此為背景拍攝著漂亮的照片,消費的早已不是茶湯本身,而是“穿越時空”的沉浸感。在這里,飲茶不僅僅是品味茶的滋味,體驗空間的氛圍同樣至關重要。
“且將新火試新茶,詩酒趁年華。”健康消費成為時代熱詞,茶的文化底蘊與康養價值愈發凸顯。隨著圍爐煮茶等玩法在社交媒體爆火,在新中式、療愈、輕養生等概念的包裝下,一大批高顏值、年輕化的新式茶館如雨后春筍般涌現,吸引了追求高品質、氛圍感、松弛感的年輕消費者。當“春嵐”用書法留住匆匆腳步,“春茶”以音律激活古老空間,茶館正以新業態的鮮活姿態重新亮相,年輕人在這里既消費著文化符號的余溫,也在參與重構屬于自己的時代敘事。
手作工坊能療愈
機器3分鐘,手作3小時
年輕人就是愛“折騰”
從二次元文化的獨特呈現,到非遺技藝的年輕態蛻變,手工DIY正以全新業態重塑消費內涵,提升生活的質感。奶油膠的細膩黏稠、木雕刀切削時的微妙阻力、黏土在掌心隨時間的溫度變化,這些在數字時代被漸漸遺忘的感官體驗,悄然成為年輕人找回生活實感的一扇窗。
在金鳳區閱彩城的手樂島手作工坊,蘇琳正用裱花袋在手機殼邊緣擠出綿密的波浪紋。她面前擺著馬卡龍色系的奶油膠管、亮片與動漫角色模型,指尖的每一次擠壓都伴隨著輕微的“噗噗”聲。
“擠膠的過程像在給手機殼裱花,壓力和焦慮都被揉進這團柔軟里了。”她笑著展示剛完成的作品——殼面鑲嵌著偶像演唱會門票的碎片,膠體凝固成星云般的紋路。這種“觸覺療愈”正是年輕人沉迷手作的核心:讓被屏幕和鍵盤麻痹的感官重新蘇醒。
“來這里做手工的人從兩三歲到四五十歲都有。小朋友被父母帶進來一起做玩偶,年紀稍長的顧客更多選擇將家庭合照印在杯子上。”店長劉璐介紹。
在工業化生產追求極致完美的當下,手作的“不完美”,比如膠體邊緣的細微毛刺、刺繡針腳的些許歪斜,反倒成了“人性溫度”的生動注腳。
而在金鳳區正源北街創意大廈的花顏厚禮記,李悅在銀川市繩結編織技藝非遺傳承人楊梅的指導下,為心愛的庫洛米毛絨玩具編織繩結,準備掛在包上作為裝飾。“現代玩偶配上傳承千年的繩結技藝,這種‘古今對話’的奇妙沉浸感,我還是頭一回體會。”李悅感慨道。
如今,傳統技藝不再是博物館里遙不可及的展品,而是觸手可及、人人可參與的生活美學。“繩結技藝能編織出人們喜愛的任何物件。打造這個手工工坊,就是希望更多人能接觸非遺、了解非遺。”楊梅介紹。
手作的魅力,不僅在于創作過程的奇妙,更在于其承載的深厚情感。在西夏區朔方路的不工手作,一進門便能看到一張長桌,錘子、剪刀、銼刀等工具規整地安放在各自孔位;臺面上,焊接工具、各類材質制作工具以及模具一應俱全,靠臺面一側碼放得整整齊齊。制作銀飾的顧客全神貫注于每一道工序,一只手固定住待加工的銀片,一只手高舉小錘,小錘起起落落,“叮叮當當”的敲打聲不斷傳出。
劉悅雯和男友已經對坐3個小時。兩人一起造型、淬火、刻字、鍛打、制造肌理、彎曲、焊接、打磨、拋光……機械臂3分鐘能完成的工序,他們寧愿花費一個下午,親手打制出屬于兩人的獨特情感記憶。
“對戒本身就很有意義,更何況還是自己親手做的。戒指上的波浪紋路,倒像是把戀愛里的忐忑都敲進去了。”劉悅雯說。
在快節奏時代,手工體驗因其兼具審美價值和個性化特征,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青睞,成為豐富消費場景的新模式。記者盤點美團平臺發現,銀川主城區已有百余家創意手作店,涵蓋陶藝、繩結、銀飾等十余個門類,編織著都市人的情感經緯。
手工藝制作從最初的產品經濟逐漸上升到服務經濟,最終實現體驗經濟,是時代發展的需求。當奶油膠凝固成星河,當中國結點綴在玩偶上,當銀戒被鄭重地戴在情侶手上,手工DIY早已超越簡單生產,在親手創作中,找回生活最本真的模樣。
裊裊茶香在民樂聲中勾勒城市剪影,手作的溫度消解機械時代的疏離感,這些文化新業態正如毛細血管般滲透城市肌理。它們不僅重構著文化空間的物理形態,更在重塑現代人的精神圖譜。數字化生存催生對實體體驗的逆向需求,標準化生產激發對個性表達的強烈渴望,快節奏生活倒逼出慢文化的治愈價值。這些空間如同城市的文化轉換器,將古老技藝轉化為年輕語匯,讓傳統場所蛻變為情感容器,最終織就一張兼具溫度與智慧的城市文化網絡。(寧夏日報報業集團全媒體記者 蔡莞郁/文 見習記者 張嘉怡/圖)